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南季北孔”:季子文化泽被江南

体育正文 98 0

“南季北孔”:季子文化泽被江南

“南季北孔”:季子文化泽被江南

新华社北京6月5日(rì)电 6月5日,《新华每日电讯》发表题为《“南季北孔”:季子文化泽被江南》的报道(bàodào)。 孔子是儒家(rújiā)学说创始人,是我国妇孺皆知的万世师表(wànshìshībiǎo)。鲜为人知(xiǎnwéirénzhī)的是,在孔子时代,江南还有一位与他齐名的谦谦君子——季子,被人们称为“南季北孔”。 季子(前576-前484),名季札,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,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外交家、文艺评论家。季子比孔子年长25岁,孔子称其为(qíwèi)“天民(tiānmín)”“延陵君子”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称赞其为“闳(hóng)览博物(bówù)君子也(yě)”。据(jù)不完全统计,历史上记载评赞季子事迹的史书有13部、历代论文60余种、金石碑记30余通、地方志书40多部、诗歌800余首。 2600年来,季子文化(wénhuà)(wénhuà)泽被江南。在季子当年躬耕地和封邑地延陵(yánlíng)(邑治今江苏省常州市(chángzhōushì)),日前举行(jǔxíng)了纪念季子诞辰日暨第十七个季子诚信日活动,专家学者开展了“季子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根脉探寻与融合发展”学术研讨会,深入探讨季子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当代创新。 “延陵季子(jìzi)”的故事千古流传 据江苏省常州市政协文史馆馆长沈建钢教授介绍(jièshào),春秋后期,礼(lǐ)崩乐坏,人心不古,世风日下。生活在那一动荡时代的季札(jìzhá),认为应该坚守施行《周礼》,把“礼”作为世人的行为规范,以达到“经国家,定社稷,序民人,利后嗣”的目的。他严格要求自己(zìjǐ)遵“礼”而行,尤其在吴国王位传承上(shàng),认为礼制(lǐzhì)不可违,必须实行“嫡长继承制”。他的三让王位、徐墓挂剑、观乐议政、出访中原等(děng)故事,千古流传。 三让王位。吴王寿梦(shòumèng)膝下有四子,长子诸樊、次子馀祭、三子馀眜、幼子季札(jìzhá)(jìzhá)。季札自幼聪敏好学、德才兼备,备受父王青睐,寿梦有意将王位传于季札。长子诸樊对此(duìcǐ)毫无(háowú)异议,并自愿退居田野。然而季札却坚辞不受,他表示:“礼制是(shì)国家的根本,岂可轻易废弃先王的制度,而仅凭父子的感情私相授受?此举实非明智之选。”寿梦看到季札不受的决心,又希望他将来能继承王位,就向(xiàng)诸樊提出了“兄终弟及”继承王位的想法。 公元前561年,寿梦卒(zú),立长子诸樊为王。丧事毕,诸樊让位季札(zhá),他固辞不受,并弃其室而耕,到“芙蓉湖西马鞍山下”躬耕。诸樊卒,遗命授位(shòuwèi)二弟(èrdì)馀祭,想以这样相沿成习,将来让位季札。馀祭元年(公元前547),吴王(wúwáng)馀祭封季札于延陵(今江苏常州),史称“延陵季子”。 馀(yú)祭卒,传位于馀眜。馀眜卒,遵例应传季札,他再让而避,馀眜之子僚当了吴王。此后,诸樊之子光,派专诸刺杀吴王僚,再欲把王位交给(jiāogěi)季札,季札坚决不(bù)接受。他再次回到延陵邑(yì)地躬耕,从此不再踏入吴都半步,直到93岁仙逝。 徐墓挂剑(jiàn)。季札曾接受吴王之命访问中原列国。北上经过徐国时,面见徐君(xújūn)。徐君很喜爱季札的佩剑,却又不便开口。季札因出使不能无剑,故未立即赠予,但心中已暗自许诺。当他出使回来再(zài)经过徐国时,徐君已经去世。季札便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。从者问:“徐君已死,你(nǐ)还(hái)把剑送给谁呢?”季札道:“我心中早已答应将剑赠予徐君了,怎么可以因为徐君死,就违背心诺呢!”“徐墓挂剑”从此成为讲诚信、守(shǒu)承诺的典范(diǎnfàn)。 观乐议政。吴王馀祭曾派季札出访鲁国(lǔguó),鲁国十分赞赏(zànshǎng)季札的(de)(de)贤德,以最高的礼节接待了他,鲁国执政叔孙豹请他观赏周代的礼乐。季札以严肃认真的态度(tàidù)欣赏,每听完(wán)一首,都能对这些诸侯国的国事做出十分精确的评价。例如,当他听完鲁国乐师演奏的《周南》《召南》两首乐曲时,认为这个国家基础牢固,百姓勤劳而无怨言。听完《郑风》后,判断郑国百姓已不堪忍受了,是亡国的预兆之音。从音乐、诗歌中听出国家政治盛衰的征兆(zhēngzhào),显示出他渊博的知识(zhīshí)学养、敏锐的观察能力。 出访中原。季札曾出使中原诸国,先后访问了鲁国、齐国、郑国、卫国、晋国(jìnguó)等,备受各国的尊重和赞誉。他与中原诸君子如子产、蘧瑗(yuàn)等一见如故,每到一国,都会对这个国家即将发生的大事进行预测,且屡屡应验,展现了对当时国际局势(guójìjúshì)深邃(shēnsuì)的洞察力。 中国社会科学院(zhōngguóshèhuìkēxuéyuàn)学部委员(xuébùwěiyuán)、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宋镇豪认为(rènwéi),在春秋后期弱肉强食的乱世(luànshì)中,季子具有无与伦比的人(rén)格魅力。他的出现就同黑夜里的一缕(yīlǚ)曙光,让人眼前一亮;又如同乌泥水中的一股清流,汩汩而出,超世拔俗,卓而不群。《吴越春秋》称季子:“洁身清行,仰高履尚,惟仁是处,高贵之于(zhīyú)我,如秋风之过耳。”季子是中国人道德引领的“风向标”,启发人们如何处事、怎样为人。正因如此,后人才不断追溯季子事迹,将其精神发扬光大。 常州全力打响“季子故里”城市名片(míngpiàn) 季子封邑延陵,即如今的江苏常州(chángzhōu),季札是(shì)常州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第一人,堪称常州的人文始祖、文脉之源。2600年来,其至德至仁、博学睿智、诚信亲民精神,塑造了常州独特的文化(wénhuà)魅力与城市(chéngshì)品格,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常州人的灵魂深处。 据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张新科介绍,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江苏扎实推进地域文明探源工作,努力(nǔlì)探寻古延陵邑、季子躬耕地遗址(yízhǐ)遗迹(yíjì),在保护利用遗存遗址方面卓有成效。目前,江阴季子祠、季子墓,无锡泰伯庙、泰伯墓,常熟的清权祠、仲雍墓(zhòngyōngmù),丹阳的嘉贤庙,徐州(xúzhōu)的季子挂剑台等,都成为传承弘扬季子文化、吴文化的活动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 同时,江苏深入挖掘季子(jìzi)(jìzi)文化,先后推出《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季札》《季子文化丛书》《季札传》《季子文化研究丛书》等系列丛书;江苏省重点文旅项目(xiàngmù)舜山小镇打造了(le)季子书院(shūyuàn)、躬耕园;常州老城厢季子文化中心落成,推出“季子故里,守信如常”品牌;常州市锡剧团和九洲集团联手推出原创锡剧《季子》,大力弘扬“诚信”文化,全力打响(dǎxiǎng)“季子故里”城市名片。 “季子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。他的三让王位之举,尽显超凡的谦逊与豁达(huòdá),这种高尚品德成为后(hòu)世敬仰、学习的典范;他的诚信故事,如徐墓挂(guà)剑,千古传颂,为诚信树立了至高标杆。守礼、诚信、德治、仁义、贤达的季子精神(jīngshén),在(zài)2600年后的今天,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。”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(yánjiūhuì)党支部书记、副会长吴林华说。 舜山,是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的(de)一座名山,相传五帝之一的虞舜曾在此开荒、耕种、治水,教人渔猎、制陶,发展经济和(hé)文明;商周之际的泰伯(tàibó)奔吴,为吴文化奠基;春秋末期的季札封于延陵(今常州),以礼乐传承,以诚信(chéngxìn)影响后世。 以虞舜的“德孝文化(wénhuà)”和季札的“诚信文化”为(wèi)文化之魂,江苏九洲集团总投资90亿元、一期投资35亿元打造(dǎzào)的“舜山(shùnshān)小镇”,目前已成为网红打卡地。舜山小镇占地(zhàndì)1175亩,坐拥三山(舜过山、秦望山、凤凰山)一水(舜河)一古镇(焦溪古镇),周边有牟家村、查家湾村、丁果湖村等(děng)美丽乡村。小镇风光旖旎,高度嫁接农、文、旅、商、养产业资源,不仅形成了一条(yītiáo)独具特色的“农文旅+医康养+种养殖”深度融合的产业链,还把舜文化和季子文化(二圣文化)有机结合,有血有肉地活化展示(zhǎnshì),融入到现代百姓文旅生活中。 江苏九洲集团董事长、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灿放说,舜山小镇不仅仅是一个文旅项目,更是一场(yīchǎng)以(yǐ)文化自信为(wèi)底色、以时代责任为担当的(de)文化践行(jiànxíng)。舜帝代表着中华文明“德治天下”的根脉,季札象征着江南文化“礼让崇文”的魂魄,二者(èrzhě)共同构成“多元一体”中华文化。从这个层面讲,舜山小镇是常州的,是中国的,同时也是世界的,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“华夏民族标识”。 江苏常州舜山小镇。新华每日电讯(měirìdiànxùn)记者 张建松 摄季子对(duì)江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在“季子文化与江南文化的(de)根脉探索与融合发展(fāzhǎn)”学术(xuéshù)研讨会上,专家们一致认为,“季子文化”是江南文化的重要根脉,其(qí)精神内核为长三角(zhǎngsānjiǎo)地域(dìyù)文化融合提供了历史纽带。回望历史,从吴地阡陌间耕读传家的质朴图景,到季子书院的文化传承;从文人雅集时诗意流淌的精神共鸣,到商贾往来间恪守诚信的商业伦理,“季子文化”宛如江南运河的悠悠水脉,以润物无声(rùnwùwúshēng)的力量,滋养着江南文化的根脉与创新融合发展。 上海联合国研究会(yánjiūhuì)会长、著名学者(xuézhě)何(hé)建华研究员认为,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先贤(xiānxián),季子“三让王位”的让德精神,奠定了江南士人“重义轻利”的价值取向,“以德化争”的智慧始终贯穿于江南文化精髓之中。 季子“徐墓挂剑”的诚信(chéngxìn)品格成为江南契约文明的象征。这种“一诺千金”精神,在历史上催生了苏商“诚信守约”、徽商“贾而好儒”、浙商“四明公所”等(děng)商业伦理,今天更演化为“诚信长三角”“信用(xìnyòng)城市”建设(jiànshè)的文化根基。 季子“观乐知政”的(de)审美境界孕育了江南独特的艺术气质,从昆曲的雅致到园林的精巧,这种(zhèzhǒng)将政治理想融入艺术鉴赏的传统,依然影响(yǐngxiǎng)着当代文化创新的现代化诠释。 季子“和而不同”的(de)外交智慧塑造了江南开放包容的胸襟,无论是古代(gǔdài)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,还是今天世界变乱交织的大变局中的国际经贸交往,江南人都延续着这种文化(wénhuà)变通包容性。 季子“耕读传家”的生态(shēngtài)理念也启示着绿色发展的现代路径,从太湖溇港水利到舜山小镇的生态文旅,江南始终在探索人与自然(rényǔzìrán)和谐共生(gòngshēng)的文明形态。 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认为,季子(jìzi)文化(wénhuà)中蕴含的诚信、礼让、崇文(chóngwén)等精神,不仅是季子个人品德的体现,也反映了(le)当时人们的价值追求(zhuīqiú)和道德风尚,并一直延续至今。它作为一种地域文化,传承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,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(sīxiǎng)智慧和精神追求,以其独特的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延续着中华文明的根脉。
“南季北孔”:季子文化泽被江南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